一、成分股篩選方法
指數成分股的篩選方法是希望指數能達到編製目標的重要設計,透過多項標準、系列程序,挑選出具代表性的成分股,一般步驟包括流動性檢驗、指標篩選及排序方式。
1. 流動性檢驗
流動性檢驗目的係評量股票在市場上能被成交的難易程度,指數編製機構一般會選擇具有充足交易量或金額的股票作為成分股,使指數值的變化具有參考意義,如果進而依據指數進行投資或交易時,可以順暢執行,降低交易產生的摩擦成本。
2. 指標篩選
指標篩選是根據上市公司特定的財務指標、股票交易資料或其他條件來選擇成分股。常見的篩選指標有:營收及獲利等財報資訊、產業別、各項投資因子等等,透過這些條件篩選,確保選出股票能符合指數編製目標預期的投資策略和風格。
3. 排序方式
指標篩選過後的合格股票不見得就會成為成分股,尤其是固定成分股檔數的指數,須再以特定指標進行排序,擇優選出成分股。舉例而言,若想加強成分股在股利因子上的表現,即可透過股利因子排序,來選取合格股票中,最具預擬股利特質的股票成為成分股。
二、權重調整方法
確定成分股後,接下來就是如何決定成分股權重,加權的方法取決於指數的編製目標。常見的加權方法有市值加權、因子加權、等權重加權和最佳化加權等等。
1. 市值加權
市值加權是最常見的加權方法之一,根據每個成分股的市值決定其權重。編製目標預擬反映公司規模的重要性,因為大型公司通常在市場上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及代表性,且若依據市值來分配權重,進行指數化投資時,其可投資容量是最沒有疑慮的。
2. 因子加權
因子加權方法是基於特定投資因子的優劣來給予成分股權重,當因子的數據越好,代表在指數成分股中越形重要。
3. 等權重加權
等權重加權是定期將每一成分股的權重設定為相等,意味著各成分股對指數的重要性相同,建構一個最具分散性的投資組合。
4. 最佳化加權
最佳化加權方法通常利用數學模型,依據預期目標計算每個成分股的最佳權重,如最大化收益、最小化風險或達到特定的投資組合目標。
更多指數相關資訊,歡迎參考臺灣指數公司官網:https://taiwanindex.com.tw/